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欧洲杯

痞满纳差 中医内科学-光明中医教材

2024-06-26 浏览:

肺膨胀 肺膨胀

肺胀是指痰饮阻滞,引起胸闷、咳嗽、喘息、痰多,动则尤甚,以面部、肢体浮肿为主要症状。本病多因长期咳嗽、喘息所致,一般呈进行性发展,发病常因外感或饮食不当,病在肺,而波及其他脏腑。病性多为体虚、邪实,症状多为虚实夹杂。本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特点是咳嗽、喘息、痰多、肿胀,且胸闷虽治不减。治疗时应辨清症状的虚实,分别治疗。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外邪频频入侵,肺失降和

久病咳喘,肺气受损,外邪失守,外邪易侵袭,肺失降,痰浊阻气,病情加重。若肺中有痰饮,外感风寒,易致痰热阻肺;若肺中有痰热,外感风热燥邪,易致痰热郁肺。

2. 肺气郁结日久影响肾脏

外邪或久咳喘气,均可使肺失肃降,气滞,而导致肺胀。久咳喘气,肺气受损,反复发作,日久则影响肾,肺肾俱损。肺失肃降,气滞,肾不纳气,则气逆。清气难入,浊气难出,郁结于肺,而导致肺胀。

3.阳虚痰饮

如果脾阳虚弱,不能温化水湿,水湿就会聚积,聚为津液,凝结为痰,痰液就会堵塞肺脏,造成肺气郁结,肺胀。如果肾阳虚弱,不能温化水湿,下部寒阴之气就会带着水液上行至肺脏,堵塞寒滞,也会造成肺胀。

4. 痰阻气虚,血瘀内生

肺肿日久不愈,肺肾阳气受损,气虚则失去温养行血的功能,内生瘀血;脾虚则生痰,痰饮阻滞气血,痰聚则血瘀,形成痰瘀互结证。

〔辨证论治〕

1. 辨证要点

1. 找出原因

本病多因外邪或饮食失调,痰阻气逆,作用于机体而发病或加重。风寒型患者常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风热型患者常恶寒无热,痰黄黏稠,脉浮数。

2. 区分现实与幻觉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为肺肾气虚或阴虚,脾肾阳虚。标实多伴有水饮、痰饮、气滞、血瘀等证候。水饮者,水气上行,可出现心悸气逆,面部浮肿,目赤坠出。痰饮者,痰饮堵塞,咳不出。气滞者,气逆于胸,则胸满闷痛。血瘀者,面色黯淡,唇舌青紫,手足青黑。

3. 区分冷与热

外感风寒表现为恶寒发热,痰稀泡沫状,苔白;外感风热表现为发热口渴,痰黄粘稠,舌红苔黄;阳虚表现为畏寒胆怯,肢冷,小便清长;阴虚表现为手足心热,咳嗽痰少,胸闷心烦,舌红无苔;寒痰表现为面色青紫,肢冷;热痰表现为面红言语不清,心烦易怒,咽干痰粘,清热不化。

2.治疗要点

治疗肺胀以扶正祛邪、攻补并用为主。一般对于新病有阳性症状者,治疗以祛邪为主,扶正祛邪并举;对于久病有虚证者,治疗以扶正祛邪并举为主;但不能脱离宣肺气、化痰生津之法。外感者,宜解表;热盛者,宜清泄;寒盛者,宜温散;久病重者,宜活血化瘀。体虚久治者,宜扶正补虚,如补肺平喘、健脾生津、温肾纳气等。

1. 驱除邪气

对于外感,可用宣散解表之法,如辛温散寒,辛凉散结(见感冒部分)。

2. 加热冷饮

用于外感风寒,或阳虚津滞,寒水上逆之症。常用药物有半夏、干姜、桂枝、细辛、厚朴、紫苏子、白芥子、紫菀、旋覆花等。

3.清热化痰

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痰热内蕴之症。常用药物有桑白皮、川贝母、生地黄、知母、南星、前胡、白芍、瓜蒌、大贺散等。

4. 促进肺气功能

肺气胀全程应根据症状选用,发作时若有症状,宜多用。常用开宣肺气的药物,如麻黄、桔梗、全瓜蒌、杏仁、束茎、马兜铃等,均有开宣肺气的作用。常用抑降肺气的药物,如:桑皮、枇杷叶、旋覆花、陈皮、半夏、前胡、贝母、杏仁等。

5. 敛肺纳气

补肺即克制肺气的耗散,常用于肾虚纳不尽、肺虚纳不尽之症。补肺常用的药物有五味子、诃子、罂粟壳、乌梅、山茱萸、牡蛎等。吸气法用于肾虚纳不尽,呼气多于吸气,动则气喘重者。常与补肾补肺的药物同用,如桂皮、熟附子、人参、沉香、胡桃肉等。补骨脂及能平抑纳气的药物痞满纳差,如紫石英、磁石、磁石、龙骨、黑锡丹等。

6. 补气暖阳

是虚证的常用方法,肺、脾、肾气虚,常用人参、党参、黄芪、山药、莲子等;脾肾阳虚,可用熟附子、肉桂,配以补肾的熟地、山茱萸、枸杞、山药、补气药。

7.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对于久病血瘀患者,常用活血、活络、化瘀、平喘之药,如桃仁、地龙、藕节、姜黄、大黄炭、丹参等。

此外,实证痰浊者可温阳开闭、或清开窍;虚证喘息者可回阳固本。

3. 常见病症及治疗

1. 证据

(1)痰浊阻肺:

症见咳嗽,痰多,白色黏稠泡沫,气短喘鸣,用力时即发,畏风易汗,腹胀纳差,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滑数。或外感风寒,恶食浓厚,身痛无汗,为外寒内饮之证。

治法:化痰降逆,健脾益肺。

方药举例:苏子降气汤加减。

(2)痰热郁肺型:

症见咳嗽,喘息,喘息,心烦,胸满,痰黄或白,粘稠不易咳出,尿黄大便干,口渴不饮,舌红或边尖红,苔黄或腻,脉数或滑数。或外感风热,发热,微恶寒,汗少,属外感风热。内有痰火。

治法:清肺化痰,消肿平喘。

方药举例:桑皮汤加减。

2. 虚证

(1)肺肾阴虚:

症状:胸闷气短,气短难续,声音低怯。动则喘息剧烈,张口扬肩,呼吸时倾身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泡沫,咳吐困难,心悸,易汗,面色苍白或晦暗,舌质淡哑,脉沉弱或细弱。若肺肾阴虚,则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胸闷,心烦,手足心热,动则气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滋润肺肾,消痰平喘。

方剂举例:参茸壁虎散加减。

(2)脾肾阳虚:

症状:胸闷气短,呼气多于吸气,动则喘息剧烈,自汗,肢冷痞满纳差,畏寒,胆怯,小便清长,舌质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虚阳虚。严重者,面目及下肢浮肿,日久周身浮肿,或腹部水肿,心悸明显加重,喘息,咳嗽,痰清稀,腹胀,纳呆,小便少,畏寒,面唇紫绀,舌质浮肿大,苔白滑,脉沉细,为阳虚水溢。

治法:温补脾肾,理气平喘。

方药举例:金匮要略肾气丸加减。

3. 重新认证

(1)寒痰滞留体内:

症状:面色晦暗,严重者可呈青黑色,神志恍惚,意识不清,呼吸困难云开·全站appkaiyun官网,,咽喉有痰,言语不清,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温阳化痰,开合。

方剂举例:三圣饮加减。

(2)热痰滞留体内:

症状:面红或紫绀,胸闷胀满,心烦易怒,思维混乱,或谵妄,咽喉有痰黏不易排出,甚则嗜睡、昏迷,或肢体抽搐,舌苔白或黄腻,脉弦或细。

治法:清热化痰,通窍开窍。

方药举例:涤痰汤加减。

(3)阳虚将崩:

症状:胸闷气短,额头大汗珠出,或自发冷汗,肢冷,神志不清,咽干有痰,鼻塞,手脚冰凉,甚至手脚冰凉,脉沉弱。

治法:回阳固本。

方剂举例:四逆汤加减或参附汤加减黑溪丹。

4. 临床权宜之计

对于初发或急性发作,治疗以祛邪为主,多因外因所致。因此,有外因者,宜用辛温或辛凉中药缓解症状,用化痰喘息药。久病体弱,宜多用补药。如喘息、胀满、气短者,补益肺气,使肺金令运行,肺气得以开降;痰浊壅盛者,补脾扶正,使湿浊运化,痰饮消散;气短气短者,补肾纳气,使气纳,气短即止。这些都是方便之法。 若肺胀之病起,面浮肿,四肢浮肿,患者气短肩耸,古人认为难保。后人常用温肾纳气,补脾利水,补脾肾而不停肺喘之法,权宜之法2024欧洲杯,,往往能缓解病情。缓解后,要注意调理肺、脾、肾。偏阴虚者,宜滋补肺肾;偏阴虚者,宜温补脾肾。不可过分用开降化生之药,这样只会气短,不能治病,还会耗损正气。 若病急重重,发展为热痰阻络之危证,宜用安宫、至宝清热化痰、通窍开窍之方;右虚气短之危证,宜用回阳骨托、回阳九逆汤加减。均以救急为主,不应只限于气短之症。气短汗出,为气虚气浮所致,应急用黑铁丸等以平浮散气。

〔护理〕

平时注意保暖,防止因外界因素而加重病情。避免吸烟、饮酒。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浓稠、刺激性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吸入环境污染气味。

〔应用示例〕

病例一:孙某某,50岁。痰多,患哮喘三年余。此病多发于春秋季节天气变化时。昨夜脱衣着着凉,感到有些发凉,胸闷不适,喘息咳嗽气短,不能平卧。吐白色泡沫状痰,痰出后胸口稍有发胀感,口渴喜热饮。肺经不通,肺失降,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处方:

麻黄3g、桂枝9g、紫苏子9g、干姜6g、细辛3g、半夏12g、杏仁9g、陈皮9g、冬瓜子15g、甘草6g,共3剂

二诊:服上药三剂,寒邪已除,咳喘减轻,胸中舒畅,唯早晚有微闷感,吐出大量白色泡沫痰,舌苔白腻,脉滑数,此为外邪已除,痰湿未除,按上法加减。处方:

桂枝9g、紫苏子9g、杏仁9g、半夏9g、干姜6g、细辛3g、贝母9g、冬瓜子24g、茯苓15g、陈皮9g、厚朴9g,共3剂

三诊:病情稳定,咳喘减轻了七八成。但精神不好,食欲也不好。此为肺脾虚证。治宜补肺健脾,仿六君子汤加味。方药:

太子参15g、白术9g、甘草6g、陈皮9g、冬瓜子18g、半夏12g、五味子4.5g、细辛3g、茯苓12g、杏仁9g,共5剂

四诊:痰量明显减少,喘息消退,饮食精神恢复正常,晨起有轻微咳嗽。方剂:原方加炙枇杷叶12克。共服三剂。(摘自《黄守仁医案》)

注:此患者患哮喘三年,冬春季节天气寒冷,引发此症,知患者痰饮久治不愈,因脱衣受凉而复发,知患者患此症,因风寒所致,久病体弱者,风寒外抑,正邪相争之力弱,故仅感微寒。外寒引发旧津,寒津阻肺,失清泻之功,致气滞痰阻,故胸闷胀满;寒津随气滞而上行,故患者喘息咳嗽,气短,平卧不易。寒津上行,故痰多呈白色泡沫状。 痰咳出后,气滞暂解,故胸闷微胀。外寒内津,内外无热,故患者口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症见外有风寒内阻,内有痰津阻滞,肺经不通,气不降。故治法以散寒化津,清肺平喘为主。方药为小青龙汤加减。方中麻黄、桂枝开窍祛邪;半夏、细辛、干姜温散寒津;紫苏、陈皮、杏仁、冬瓜子行气温化痰津。 二诊表寒已除,久虚者,喘息虽未除,应去麻黄,防汗出过多。三诊症状平稳,但精神不佳,食欲不佳,虚证明显,以六君子汤加减治之,调理症状,病愈。

病例二:熊海峰,女,28岁。家住城源村。既往有哮喘病史,遇冷即发,不服药而愈。1959年夏旧病复发,初曾注射麻黄素无效,改用中药治疗。诊察:脉浮数,头痛,发热恶寒,微汗,口干不渴,舌苔黄干,声嘶如锯,声声可闻于外,胸闷气逆,不可言喻,坐于床头,五天五夜不能平卧。 我说:“再说她本有风邪,内有恶热,肺为华盖,首当其冲,内外邪气相加,又引发旧病,所以治不好。治法当清里解表,化痰减反,方能奏效。当以舒月痹加半夏汤。”

纯麻黄4.5g、生石膏9g、甘草粉3g、生姜3g、红枣4枚、半夏6g、浮石9g

服一剂,寒热消退,喘息消退,能枕卧。再服一剂,复常无恙。(摘自《江西医学》,1964年,熊应泉著)

注:患者哮喘,由寒邪引发。本次发作表现为脉浮,头痛,发热恶寒,系外感风寒所致;胸闷喘逆,声音嘶哑如锯,坐不平卧,系痰饮阻肺,肺气郁结,不能通气降降所致;口干舌苔黄干,又正值夏季,系内暑所致。此症为外感寒邪,内暑,引发旧病,肺气不通所致,故治法以表寒解表痞满纳差,化痰散浊,降肺气为宜。方药为月鼻加半夏汤加减,方中麻黄、干姜,能表寒解表,宣肺平喘,温散寒津; 半夏、海浮石能降气化痰;石膏专于清热散结,与生姜、夏用,可清热化痰;大枣能保胃气,与生姜相配,可调和营卫,散去外寒。

病例3李某某,男,38岁,病号5211129。喘息八年,近年发作频繁,稍动即喘息,吸气长,不能自控,喘息严重时不能平卧,自汗,食欲减少,倦怠,体重下降,四肢冰冷。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多次治疗无效。舌苔薄,脉细弱。辨证论治,肺主气,肾为气之本,肾不能纳气,则心弱气短,动则喘息,治则以健心肺,纳肾气为主。

人参另炖,3g陈皮5g黑喜丹3g去核大红枣5枚用布包好5g陈皮10g麦冬6g杏仁10g云茯苓10g云茯苓5g五味子5g炙甘草3g北沙参10g

二诊:服药四剂,汗出止,喘息稍减,上方加核桃肉25克、壁虎尾一对,研为极细末,分2剂同服。

三诊:服八剂,喘息已消,余症皆轻。社请其南下休养。改服丸剂常服,处方:

人参30g、北沙参30g、黑西丹15g、紫河车60g、南沙参30g、胡桃肉60g、壁虎尾3对、云浮灵30g、云浮参30g、黄精30g、冬虫夏草30g、五味子30g、肉苁蓉30g、寸冬30g、白杏仁30g、巴戟天30g、补骨脂30g、陈皮15g、陈皮15g、炙甘草30g

上研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早晚各一丸,开水冲服。(摘自《施金墨临证经验集》)

注:患者哮鸣八年,发作频繁,正气耗损,自汗出,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消瘦,是气虚,不能护表养里所致;呼气长吸气短,不能自控,是肾不纳气所致;肢冷是肾虚,阳气不能达于外,四肢不温,此为肺肾两虚之症。吸气不归本。故用生脉散,益心肺之气;用黑犀丹,平补肾气;用杏仁、陈皮、茯苓,降气化痰; 以茯苓助人参益心肺之气,以北沙参助麦冬益心肺之阴,二诊加用核桃、壁虎,以补肾纳气,后以丹药调补,半年后患者来信,喘息已不复发生。

〔文献摘录〕

《素问大气论》云:“肺不通则气短,两胁肌肤浮肿。”

《金匮要略·肺虚肺痈咳嗽气短》云:“气短气燥,肺胀所致,需风水调理,出汗自愈。”又云:“咳嗽气短,肺胀所致,气短目散,脉沉有力,月鼻加半夏汤为主。”又云:“肺胀所致,咳嗽气短,心烦气短,脉浮,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为主。”

《百病之本源论·上喘动论》云:“肺主气,邪入肺,则肺肿。肿则肺管不通,不通则气道干燥,故有喘息呜咽、呼吸不畅之症。”又云:“肺虚,小伤风邪,则咳嗽。咳嗽则气归肺,则肺肿。肺肿则气逆。肺本虚弱,气不足,邪入肺,气不通,则咳嗽气逆、呼吸不畅之症。”

《圣济总论·肺门》:“症见气胀,水肿咳嗽。”

《寿师宝元·谈传》云:“肺气肿而满,膈高而气短,肋部两侧扇动,下部凹陷,两鼻孔开张,有鼻塞,咳嗽,口渴,声音嘶哑,痰饮不通。”《丹溪心法·咳咳》云:“肺气肿而咳嗽,或左或右,寝不宁。此病多因血瘀气滞所致,可用养血行气,泻火疏肝化痰法治疗。”

2024欧洲杯 酷24体育 kaiyun下载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云开·全站appkaiyun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