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欧洲杯

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4-05-12 浏览:

作者:《中国桡动脉远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诊治专家共识》专家组; 拇指俱乐部; 通讯作者: 葛俊波

股动脉入路是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经典入路,也是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初始入路。 随着冠状动脉诊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桡动脉通路(TRA)已被证明优于股动脉通路。 与股动脉直径相比,TRA可以显着减少出血等血管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甚至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 因此,目前国内90%以上的CAG和PCI手术都是由TRA完成的。

然而,TRA引起的桡动脉闭塞问题已逐渐被临床所认识。 报道的闭塞发生率范围为0%至33%,这限制了患者手术侧桡动脉的重复使用。 左侧TRA操作的相对不便也经常被提及。 2017 年,Kiemeneij 等人。 首次报道了左侧鼻窝远端桡动脉通路(dTRA)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TRA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后的一些临床观察也发现其具有患者体验较好、术后加压时间相对较短、桡动脉闭塞发生率显着降低等特点。 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诊疗中心开始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选择它。 dTRA。 目前,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河北、浙江、新疆、河南、福建、山东、安徽、江西、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江苏、河南、贵州、四川、湖北、云南等多家医院各省市dTRA相继开展,积累了初步经验。 为推动dTRA在中国规范、安全实施,本共识由《桡动脉远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与拇指俱乐部54名专家共同制定。

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现状

1.1 股动脉直径

1958年,Sones通过肱动脉切口进行了第一次主动脉造影。 1967年,Judkins首次采用股动脉穿刺进行CAG,开创了经股动脉入路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时代。 经股动脉穿刺是CAG和PCI的经典方法。 由于股动脉管径较粗,脉搏容易扪及,因此成功率较高,操作时更加方便灵活。 但由于股动脉位置深,血管粗,血流快,容易出现出血、血肿等并发症。 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增加下肢血栓、肺栓塞等风险。

1.2 近端TRA

Campeau于1989年首次报道了通过TRA进行的CAG。随后,在1993年,Kiemeneij等人报道了使用TRA进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 1997年,吴炯仁等报道了TRA在中国人群CAG和血管成形术中的应用。 近20年来,TRA发展迅速,可用TRA治疗的冠状动脉病变适应症日益扩大,包括左主动脉病变、严重钙化病变、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等。 TRA的优点是,术后无需制动,患者舒适度提高,出血、血肿等并发症明显减少,住院时间缩短,总体医疗费用降低。 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心胸外科学会推荐TRA作为冠状动脉诊断和治疗的首选途径。 但TRA引起的桡动脉闭塞、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筋膜筋膜综合征等较高并发症等问题仍需解决。

1.3 dTRA

早在 2011 年酷24体育,,Babunashvili 等人。 报道 2 例 dTRA 患者通过鼻窝反向打开近端闭塞的桡动脉,首次将 dTRA 引入介入野。 2014 年,Kaledin 等人。 报道了一篇关于dTRA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文章,并在“欧洲心血管介入治疗会议”上进行了解释,这使得dTRA开始在小范围内引起关注。 Kiemeneij 2017年的临床研究证实了dTRA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2019 年,Wretowski 等人。 报道称,PCI是通过远离鼻烟窝解剖位置(国内称为合谷穴区域)的TRA进行的。 该位置骨质结构较多,有利于穿刺点定位和术后加压止血。

2. dTRA的优缺点

2.1 优点

得益于超薄亲水性动脉鞘管的出现,大多数患者的远端桡动脉直径可以匹配6F桡动脉鞘管、7F桡动脉薄壁鞘管、8F无鞘导管的使用。 因此,dTRA可以完成以往TRA可以进行的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包括旋磨术、球囊吻合术等。与TRA相比,dTRA具有独特的优势(表1):(1)桡动脉远端相对浅,且周围骨质结构较多,显着减少术后压迫时间和出血并发症,且利用压迫止血时远端桡动脉和静脉不会被阻塞,因此手充血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风险显着降低。 (2)dTRA引起的桡动脉远端闭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RA引起的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 由于掌浅弓的存在,即使桡动脉远端血流减慢或闭塞,也不影响桡动脉向前的血流。 因此,dTRA几乎不会造成桡动脉闭塞,减少了对桡动脉的损伤,保留了潜力”,也减少了桡动脉损伤对动静脉瘘形成的影响,为潜在的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带来益处(3)dTRA时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提高,手处于舒适度良好的功能位,能更好地配合手术。 ,这比手掌朝上的桡动脉穿刺更舒适,对于左 dTRA,患者可以将手掌舒适地放在右侧腹股沟或腹部上,操作者不必向前倾斜,这更舒适。 (4)术后手背可加压包扎,患者手腕不受限制,能较好耐受术后加压包扎,可自行完成穿衣、进食等动作。 (5)dTRA可逆向开通闭塞的桡动脉或完成动静脉内瘘重建。

2.2 缺点

绝大多数患者适合dTRA,但仍有少部分患者桡动脉远端太细甚至缺失,无法选择dTRA。 与TRA相比,dTRA目前也存在一定的缺点(表1):(1)dTRA在穿刺技术上更具挑战性,因此需要较长的学习周期; (2)虽然受益于超薄和亲水性随着动脉鞘的出现,桡动脉远端的直径可以与7F薄壁鞘和8F无鞘导管的使用相匹配。 但由于桡动脉远端直径较小,无法使用较大管腔的鞘管,因此在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3)桡动脉远端迂曲发生率较高,dTRA成功率低于TRA; (4)与TRA相比,dTRA需要较长的穿刺时间,不易掌握。 dTRA 操作者在进行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需要谨慎; (5)dTRA穿刺疼痛的发生率高于TRA,这与穿刺针接触骨膜、桡动脉远端变窄、插入鞘管时肿胀疼痛有关; (6)由于dTRA穿刺点较远,对于身高超过180cm或升主动脉严重扩张、迂曲的患者,常规导管可能不够长。

3. 选择合适的 dTRA 组

由于桡动脉远端浅表易于压迫止血,dTRA可显着减少术后压迫时间,从而降低闭塞概率,减少相关常规桡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 建议有一定穿刺经验的外科医生可以将dTRA作为冠脉介入诊疗的主要选择。 如果鼻窝、合谷穴处能摸到脉搏,就可以尝试穿刺。 此外,积极推荐在以下情况下使用dTRA。

3. 1 适用人群

3.1.1 桡动脉穿刺引起血肿或痉挛的患者

桡动脉痉挛和血肿是桡动脉穿刺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女性、糖尿病患者和吸烟者。 如果出现桡动脉痉挛或血肿而无法完成桡动脉穿刺2024欧洲杯,,可以继续尝试远端桡动脉穿刺。 由于桡动脉远端的双侧供血,即使桡动脉血流受阻,血流通过掌弓深部,也可触诊到桡动脉远端的搏动,通过操作即可完成手术。穿刺和鞘管放置。

3. 1. 2 需要左侧TRA介入治疗的患者

在进行冠状动脉CTO病变时,需要双侧CAG来详细评估CTO病变。 如果使用双侧 TRA,大多数患者无法耐受长期功能定位。 使用dTRA,患者的双手处于休息位置,更加舒适,操作者可以避免腰部屈曲,更加舒适,并且可以减少操作者的辐射暴露。 此外,当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需要穿刺左桡动脉以进行左内乳动脉移植术后复查时,也可以使用左dTRA来完成手术。

3. 1. 3 透析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动静脉内瘘是利用血管外科技术,人为地建立动静脉短路,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长期有效的体外循环血管通路。 前臂桡动脉与头静脉直接吻合是透析患者的首选通路。 当透析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时,dTRA可以更有效地保护造口桡动脉。 对于桡动脉-头静脉人工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患者拔鞘管应注意什么,建议采用dTRA进行介入治疗,可以避免对瘘管功能区的穿刺和压迫。 手术完成后可立即采用人工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3.1.4 桡动脉闭塞患者

虽然TRA对患者来说更加舒适、方便,但由于穿刺置鞘造成内皮损伤、局部高凝、压迫时血流缓慢,可能导致桡动脉栓塞。 随着冠脉介入治疗的普及,接受多次TRA介入手术的患者比例增加,桡动脉闭塞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另外,CTO病变的手术需要多种介入途径,不能耐受股动脉穿刺。 迫切需要开通闭塞的桡动脉。 由于桡动脉远端向手掌提供双重血液的解剖结构,即使桡动脉闭塞,血液仍然可以通过掌深弓到达桡动脉远端。 穿刺成功后,可通过该通路打通桡动脉,从而完成PCI。 当TRA术后出现早期桡动脉血栓时,如果患者有明显的手部症状或者是潜在的透析风险患者,可以采用dTRA进行血栓抽吸等手术将其打开; 当TRA后出现慢性桡动脉闭塞时,也可以尝试用dTRA进行球囊扩张等手术将其打开。

3.1.5 潜在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

当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年轻(<50岁)时,常采用桡动脉进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对于这些可能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拔鞘管应注意什么,dTRA 可能会降低桡动脉损伤的风险。

3. 1. 6 具有特殊桡动脉解剖结构的患者

桡动脉迂曲的发生率为3.8%。 临床上,桡动脉解剖异常的患者也很常见,如“反关脉”(桡动脉不在正常位置,远端位于腕关节背侧)。 远端桡动脉在解剖学上相对固定,使得穿刺更容易成功。

3. 1. 7 老年 PCI 患者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原因无法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因此保持手臂处于休息位置有利于冠脉介入诊疗操作。 对于老年患者拔鞘管应注意什么,dTRA显着减少桡动脉闭塞、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3. 2 不适用群体

Allen's试验在dTRA中的应用价值尚未确定,dTRA对于Allen's试验阳性的患者是否可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dTRA 不应用于超声检查显示远端桡动脉闭塞或缺失的患者。 dTRA 不应用于使用桡动脉作为移植物的患者。 另外,对于身高超过180cm且没有加长造影导管或引导导管的患者,不建议进行dTRA,以免因导管长度不足导致手术失败。

4. 桡动脉远端的解剖特点

桡动脉与肱动脉分离后,向外、向下行进,首先经过肱桡肌和旋前圆肌之间,然后经过桡侧腕屈肌和肱桡肌之间,到达桡骨茎突,在此给予脱离掌浅支。 与尺动脉末端吻合,形成掌浅弓,继而延续为桡动脉背支,斜行穿过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的深面,由掌侧转向手背侧,进入解剖鼻窝,穿过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的空间。 进入手掌深部,从拇指主动脉分支后,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形成掌深弓(图1)。

掌浅支之后的桡动脉称为远端桡动脉。 桡动脉远端穿刺有两个解剖位置,即鼻烟窝解剖区和鼻烟窝解剖区以外的区域(合谷穴解剖区)。

4. 1 鼻烟窝解剖区域

鼻烟窝位于手腕桡侧和手背处。 当拇指伸展时,会形成一个指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 它的桡侧以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为界,其尺侧以拇长伸肌腱为界,其近端以桡骨茎突为界,窝的基底是舟骨,大角骨,窝内可触及桡动脉背支搏动(图2)。

4.2 合谷穴解剖区域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合谷穴的解剖区域是合谷穴与第1、2掌骨所围成的区域。 桡动脉的背支穿过该区域的第一和第二掌骨的“桡尖”,并在该区域之外分支到拇指的主拇趾。 动脉和指桡动脉(图3)。

4.3 血管内径

不同国家和地区报道的桡动脉内径为(2.05±0.34)mm至(2.6±0.5)mm。 男性桡动脉的内径通常大于女性。 相对而言,目前缺乏桡动脉远端内径的大样本数据。 根据一些现有的介入前和介入后超声测量或术中血管造影测量,远端桡动脉的内径可能因性别和种族而异。 存在差异,报告为(1.7±0.5)mm 至(2.4±0.5)mm。 鼻烟窝动脉内径与常规穿刺区动脉内径之比约为0.8:1。

5、操作要点

5. 1 穿刺前准备

5.1.1 穿刺点的确定

(1)解剖定位法。 患者手腕尺偏,拇指内收。 术者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感受患者鼻烟窝和合谷穴解剖区的桡动脉搏动。 脉冲最强的位置就是穿刺点。 如果患者的桡动脉远端不易触及,则可能是细动脉或深动脉。 建议以第一、二掌骨交界处的“桡尖”作为远端桡动脉穿刺的骨性定位标志(图4)。 (2)超声波定位法。 超声检查可以明确桡动脉远端的走行和直径,也可以指导穿刺点的选择(图5)。 术前可进行超声检查,标记合适的穿刺口,术中也可利用超声实时引导穿刺。 超声引导下dTRA穿刺成功率较高,可优先选择有条件的中心。

5.1.2 穿刺手放置

(1) 刺破右手。 患者仰卧,手处于休息位,即腕关节微屈10°~15°,尺偏10°~30°; 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处于半屈曲状态,从食指到小指的屈曲角度逐渐变大,每个指尖都指向腕骨的舟骨结节; 拇指稍外展,指腹靠近或接触食指近端指间关节。 外科医生站在患者右侧进行穿刺。 穿刺时,患者将拇指握在手掌上或手上握住无菌纱布,使鼻烟窝和合谷穴的解剖区域更平坦,更容易穿刺。 (2)刺破左手。 左手穿刺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患者仰卧,左手放在右侧腹股沟处,呈休息姿势,操作者站在患者头部右侧完成穿刺。刺; 第二种,患者仰卧,左手稍外展,置于身体左侧,呈休息姿势。 外科医生站在患者身体和左手之间完成穿刺。

5. 1. 3 穿刺器准备

远端 TRA 通常使用 6 F 护套。 目前,国内有4种类型的穿刺套件(表2),包括APT(中国)的Braidin®薄壁鞘套件、Terumo(中国泰尔茂)的Introducer kit II®鞘套件(日本的Introducer kit II®)、Avanti® Johnson & Johnson(美国 Cordis)的护套套件和 Merit(美国)的 Prelude® 护套套件。 Braidin®薄壁护套套件包括两种规格:45毫米长的22 G套管针、45厘米长的0.025英寸(1英寸=2.45厘米)导丝、15厘米长的薄壁护套、皮肤切口开启器和40毫米长20G裸钢针,45厘米长0.025英寸导丝,15厘米长薄壁护套; 导引器套件 Ⅱ® 护套套件包括 32 毫米长 20 G 套管针、45 厘米长 0.025 英寸导丝、16 厘米长护套、皮肤切口套件、2.5 毫升注射器。 Avanti® 护套套件包括一根 40 毫米长的 21 G 裸钢针、一根 45 厘米长的 0.021 英寸导丝和一根 11 毫米长的护套。 Prelude® 鞘管套件包括两种规格:一根 40 毫米长 21 G 裸钢针、一根 40 厘米长 0.018 英寸导丝、一根 11 厘米长鞘管、一根 40 毫米长 20 G 裸钢针和一根 50 厘米长 0.025 英寸导丝,11 厘米长的护套。

5.2 穿刺过程

5.2.1 鞘针穿刺方法

将套管针以30°~45°的角度缓慢插入桡动脉远端前壁。 看到穿刺鞘内有血液回流后,轻轻推动穿刺鞘0.5~1毫米,拔出鞘芯,慢慢调整鞘管,见血液喷出后,用左手固定鞘管,插入导向器用右手将电线插入护套。 穿刺点折断后,将导丝插入桡动脉鞘内。 若遇到阻力,可缓慢旋转并推动护套。 由于桡动脉远端靠近舟骨和梯形骨,穿刺针如果触及骨膜,很容易给患者带来剧烈疼痛。 因此,建议不要穿刺动脉后壁。 此时,可将护套沿穿刺针芯向前推动,然后将针退出。 核。

5.2.2 开口钢针穿刺方法

将张开的穿刺针以15°~30°的角度缓慢插入桡动脉前壁。 当看到穿刺针喷出或滴血时,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将导丝插入鞘内。 穿刺点破皮后,沿导丝插入桡动脉鞘。 如果遇到阻力,请缓慢旋转护套并向前推动。 建议选择改良Seldinger穿刺法,不穿透血管后壁,减少患者疼痛。

5.2.3 失败的常见原因及应对策略

dTRA的成功率为70%~100%。 dTRA失败后,可改为同侧TRA或对侧dTRA+TRA。 若双侧桡动脉闭塞,可改为股动脉通路。 需要注意的是,桡动脉远端穿刺失败后,即使穿刺点没有出血,术后仍有出血、血肿的可能。 建议改变动脉直径前手动压迫出血5~10分钟,术后检查穿刺点。 压力绷带。 dTRA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刺穿动脉或刺穿动脉但导丝无法成功插入,其中导丝插入失败更为常见。 导丝无法推进的原因有:桡动脉闭塞、导丝进入掌深弓尺侧、桡动脉远端从掌侧到手背侧的自然曲率、手背弯曲度等。桡动脉。 术前触诊桡动脉搏动或超声检查可诊断桡动脉闭塞。 刺穿鼻窝或在透视下引入导丝可以避免进入深掌弓的尺侧。 若导丝自然弯曲穿过远端桡动脉或难以曲折桡动脉时,可将导丝退出,将头端3~5mm整形为30°~45°弯曲。 当遇到阻力时,可将导丝稍稍抽出,每次抽出导丝均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 每次喂食前缓慢旋转30°,反复尝试; 也可以使用0.014英寸(PTCA)导丝顺时针旋转,将导丝推入穿刺针套管,然后换成穿刺导丝或轻轻推动PTCA导丝插入护套(有失败的风险,这是建议在透视下慢慢尝试)。

5.3 术后压迫、止血及护理

5. 3. 1 弹性/创可贴

目前国内多采用弹力绷带或创可贴来压迫止血。 完成CAG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将一块纱布对折3次,放在穿刺点上。 特定位置处纱布的长轴与远端桡动脉的走行平行。 纱布前、中1/3交点与穿刺点重合。 拉出。 动脉鞘应用弹力绷带3~5圈或“8”字形4~5圈固定。 也可以用3块胶带以“8”字样固定(图6)。 根据肝素的剂量,绷带将在 2 至 6 小时后拆除。

5.3.2 止血钳压缩

拆除塑料板后的泰尔茂桡动脉止血器可用于压迫止血。 CAG术后60至90分钟和介入治疗后90至120分钟取出止血钳。 也可使用远端桡动脉止血器SafeGuard或PreludeSync来压迫止血,2~3小时后即可取出止血器。 目前国内尚无桡动脉远端止血器进入临床使用。 Apte公司设计了新一代桡动脉远端止血器,即将投入临床使用。

5.3.3 手动压缩

特殊情况下,术后还可采用手动压迫穿刺点止血的方法。 压缩时间为10至20分钟。 但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有限,不建议常规使用这种压迫方法。

6. 并发症及治疗

dTRA的并发症主要有:血肿、桡动脉闭塞、手指疼痛麻木、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 血肿发生率为0~14.3%,但尚无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报道。 桡动脉远端穿刺引起的桡动脉闭塞多为桡动脉远端闭塞,发生率为0~5%。 桡动脉闭塞非常罕见,发生率为0%至0.9%。 需要注意的是,供应腕骨(如舟骨等)的血管大部分起源于桡动脉远端,因此可能存在潜在损伤; 另外,桡神经浅支常伴行桡动脉远端,其损伤可能会引起手指疼痛。 麻木,发生率为0~5.9%。 桡动脉远端穿刺引起的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很少见。 超声引导下压迫10分钟,弹力绷带压迫2小时,可使假性动脉瘤消失。 当发生动静脉瘘时,可延长止血钳的压迫时间以将其闭合。 如果无法闭合,则需要手术治疗。 由于dTRA技术出现的时间较短,其远期并发症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七、总结

使用dTRA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更加舒适,显着减少术后止血压迫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可以用于开通闭塞的动静脉瘘和桡动脉,弥补了TRA的一些缺点,成为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 新的尝试。 但dTRA仍存在一些缺点,如对远端桡动脉的潜在影响、学习周期较长等。 应不断加强对年轻操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推动dTRA更广泛的临床应用。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设备的引进,以及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dTRA将日益成熟,从而有效推动舒适、精准的冠脉介入诊疗的发展。

小组成员

专家团队负责人:GE Junbo(Fudan University,Fudan University),Chen Jiyan(广东省人民医院),Wu Jiongren(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Kaohsiung,Taiwan,Taiwan),Qiao Shubin(Fuwai Shubin) Yong(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写作团队成员:黄旺(Songzhou Central Hospital)(Cangzhou Central Hospital),Sun Xin(深圳人民医院),Wang Neng(Suizhou医院隶属于Hubei医学院),Zhang Feng Fengshan Hospital of Fudan fudan University)

专家小组的成员(由姓氏菠萝分类):Chen Anyong(Jining Medical College的关联医院),Chen Jiyan(广东省人民医院),Chen Jishun(Sinopharm Dongfeng General Hospital),Chen Shujie(Handan Central Hospital),Chen Shujie(Handan Central Hospital) Yundai(人民解放军综合医院第一医学院),Cheng Kang(Xi'an第三医院),Cheng Ye(Xiamen心血管医院隶属于Xiamen University),Dong Shaohong(Shenzhen People Hospital),Dong Yong(Zhengzhouy) Dou Kefei(中国医学科学院Fuwai医院),Fu Guosheng(shaw Run医院隶属于Zhejiang大学医学院),GAO Lijian(中国医学科学院),GE Junbo(Zhongshan Hospital Hospital Hospital Hospital Hospital)(Zhongshan医院)隶属于福丹大学(Fudan University),Yong(四川大学西中国医院),Hou Jiangtao(香港中国大学医学院),Huang Shuwei(Zhejiang Xinhua医院),Huo Yong(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Libation Rocket Rocket Force General Hospital),Jing Quanmin(北部剧院综合医院),Lan Xinping(Meizhou People Hospital),Li Xiaolan(Xiangyang First Peobs Hospital),Li Gang(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 Hospital),Li Hongmei(Cangzhou Central Hospital) ,李Ximing(北京胸部医院北京大学),李Yan(空军医科大学Tang Capital Hospital),Li Yongjun(Hebei医科大学第二医院),Li Yu(北京ANZHEN医院)首都医科大学),Liu Huadong(深圳人民医院),Liu Yingwu(Tianjin第三中央医院),Lu Jingqian(Kunming First Peoits Hospital),Lu Yuming(Guiyang First Peoits Hospital),Luo Jianfang(Guangdong People Hospital),Luo Linjie) (深圳人民医院),Qiao Shubin(中国医学科学院福瓦医院),Qu Peng(Dalian)(达利安)第二副医学院医学院),Ru Leisheng(Bethune International Peace Hospital),Song Kunqing(Cangzhou Central Hospital)王·康(Wang Changlu)(深圳人民医院),王·谢(Hunan Provincial People Hospital),Wang Hui(Tianjin第三中央医院),Wang Neng(Suizhou医院隶属于Hubei医学院),Wang Renrong(Wuxi Second Posic Hospital),Wang Shen(Wang Shen)(吴吉恩格伦(Wu Jiongren)(台湾的Kaohsiung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台湾),Xu Zesheng(Cangzhou Central Hospital),Yang XI(Guiyang First People Hospital),Yao Wei(Suizizhou医院) Zhang Changlin(达利安医科大学第二会员医院),张昌(Zhang Chuanshou隶属于首都医科大学的医院)

2024欧洲杯 酷24体育 kaiyun下载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云开·全站appkaiyun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