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欧洲杯

经方论治腹满医案举隅

2024-06-26 浏览:

赖振元

(马来西亚)

·留学生论坛·

经方治疗腹胀医案举例

赖振元

(马来西亚)

腹胀是指以腹部膨胀或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作者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相关内容的分析探讨,结合导师袁红霞教授运用经方治疗腹胀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运用经方治疗腹胀临床的巧妙之处。

袁红霞教授;腹胀痛;中药方剂;验案

腹胀,俗称“脘腹胀满”或“腹胀”,是指腹部膨胀不适,或疼痛。程无极说:“腹胀,俗称腹胀。”《伤寒论》又称其为“腹胀”、“小腹胀”、“腹胀疼痛”等,全书论述腹胀的文章约有15篇。《金匮要略》以腹胀作为病名进行论述。《伤寒论》对腹胀的辨证论治记载颇为详细,从太阳经汗出、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胀;阳明肠热盛、胃中津液受损所致的腹胀; 太阴经寒湿,或汗出不正,伤脾阳,中阳不化,寒湿不化,气机不通所致的腹胀;少阴经水虚,热邪上犯,津液受损,肠气不通所致的腹胀;湿热,津液瘀滞所致的腹胀。治疗上,实证者攻之,虚寒者温之,虚实夹杂者“观其因,对症下药”,攻补并举。 张仲景对于腹胀虚实的辨析,见于《金匮要略·腹胀寒疝食病脉证第十篇》:“患者腹胀,按之不痛,为虚,痛之为实,可用通便药治……”后世医家在仲景对于腹胀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补充了虚实、寒热,如《本经疏证·卷三》云:“按之痛,为实,不痛,为虚;按之能减,为寒,不减,为热。”《景岳全集·卷二十五》则提出“能按,为虚,不肯按,为实。” 袁红霞,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袁老师潜心钻研经典多年,擅长运用经方治疗腹胀,用药娴熟,辨证准确痞满纳差,临床疗效颇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下列举袁老师临床治疗有效案例。

1.虚证腹胀

1.1寒湿蕴结病例1:患者,女,52岁,2014年4月7日就诊,胃部胀满多年,饭后胀满感加重,有时伴有腹痛,喜温热按摩,怕冷,嗜睡,四肢冰冷,肠鸣音,纳差,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水,睡眠不佳,多梦,心烦,大便一日一次,不成形,水样,小便正常。舌红,苔白润,脉沉细。

处方:附子(先)10克,半夏15克,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4片,大枣5枚,精米一把。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7剂后,饱胀感减轻,肠鸣音减轻,食欲好转,服药1个月后随访,症状基本痊愈。

1.2 注释 《金匮要略·腹胀寒疝食积病脉论》第十篇云:“腹中寒,痛如雷,胸胁胀满,呕吐,附子米汤为主。”患者症见腹痛,肢冷,便溏,肠鸣,脉沉细,故为中焦寒热,阳虚不化水所致。《伤寒论》云:“……默然不肯食,心烦恶心,或胸中烦躁不吐,或口渴kaiyun下载app下载安装手机版,,或腹痛,或胁下有块硬结……小柴胡汤为主。” 症见纳差、恶心、心烦、腹胀,为中焦气虚、肝气上逆、土虚木旺之证。袁老师以附子米汤配小​​柴胡汤,温阳固中,调和气机。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半夏、生姜降逆化痰;甘草、大枣、大米、生姜、党参补中焦之气;柴胡、黄芩能疏通肝胆之气,不使肝气犯胃。

2.腹胀

2.1病例2:患者,女,70岁,2013年9月5日就诊。便秘数年,加重10天,脘腹胀痛,不喜温热按压,按压即痛。因便秘导致小腹胀痛,疼痛以脘腹为中心。偶有嗳气,少胀气,胸闷气短,口干口渴,尿频少,尿涩疼痛,纳呆,睡眠不佳,舌红,苔厚干黄,脉弦数。

处方:厚朴20g,大黄10g(后下)痞满纳差,枳实10g,火麻仁30g,白芍10g,炙甘草10g,生姜4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7剂后,腹胀、腹痛大为减轻,排便规律,排便成形。

2.2 点评:此患者便秘,腹痛,胸闷,气短,嗳气等便秘症状。《金匮要略》:腹胀,寒疝,食滞,脉论治》云:“痛便秘,厚朴三物汤为主治。”痛,腹胀痛云开·全站appkaiyun官网,,腹胀痛,便秘,即为便秘。厚朴三物汤为小承气汤,重用厚朴、枳实。袁先生常用喜按、不按来辨虚实。喜按为虚;不按为实。如《金匮要略》云:“患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可用泻药治。”因患者不喜按,故以实证为主。 方中厚朴、枳实可消胀;大黄、火麻仁可生津润肠,通便。袁老师考虑到患者尚年事已高,便在方中加生姜、大枣、甘草健脾胃,有行气通便之功效,不伤脾胃。方中加白芍,可止痛。以上合用,如清代程兴宣《医书》云:“胃气足,攻则消,病易愈。”

3 虚实夹杂型腹胀

3.1脾虚气滞证病例3:患者,男,64岁,2013年1月7日就诊,胃胀一月余,患者称一月前因暴饮暴食出现胃胀,进食后加重,早晨症状轻微,下午及晚上加重,嗳气、乏力、口臭、纳差、睡眠不佳、多梦,每日大便一次,大便成形、粘稠,舌红、苔黄润,脉沉缓。

处方:厚朴25g,半夏10g,甘草10g,太子参10g,黄连12g,黄芩10g,干姜10g,香橼10g,水煎服,每日1剂。

服完7剂后,胃胀、口臭减轻痞满纳差,食欲也改善了。

3.2 点评:此患者饮食过量,损伤了脾胃之气,脾虚疏泄,故有腹胀、乏力等脾虚症状。清晨阳气渐生,脾受自然界阳气的滋养,故腹胀早晨较轻,晚上较重。《内经》有“胃不和则寝不宁”之说,故睡眠不佳。脾虚湿阻,水谷不易消化,腐气侵入,则口臭嗳气。湿气困脾,胃肠道失调,故大便粘稠。 症状虚实夹杂,三虚七实,如《伤寒论·太阳病脉辨证论治》云:“大汗出后,若腹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同用。”本义是脾胃虚弱,大汗出后,脾胃失津液,使脾胃更虚弱,脾胃升降失调,调理失常,则虚胀。所以袁先生沿袭后姜帮肝肾汤病机之义,用此方行气消胀,健脾和中。方中厚朴降气燥湿,消胀散胀; 生姜健胃助阳;半夏和胃散结;甘草、人参健脾和胃;黄芩、黄连苦,泻下消痞;半夏、干姜辛,散结消痞;枸橼消痞理气。以上配伍体现了王仁安在《医方集解》中所说的:“治脾胃,补其虚,祛其湿,通其滞,理其气,足矣。”

4 总结

脾胃是人体的“粮仓”,是人体气血阴阳升降的枢纽。张仲景在治疗外感杂病过程中,始终以护脾胃为法则。李东垣在张仲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经论天地邪气,若邪气侵袭,则伤及人体五脏六腑。形气两虚,则外邪侵袭,非邪气虚弱所致,邪不能独伤人,可见百病皆由脾胃所致。”脾主升发清阳,胃主降发浊阴。 脾胃升降旺盛,气血津液充足,则百病不聚,正所谓“脾健四时,不受邪气侵袭”。袁师在临床诊治中,常以护佑脾胃之气为根本,遵循“胃通则补,脾健则运”,善用经方,用药简练,对症施治,常能达到鼓鼓之效。

[1]刘渡周.刘渡周伤寒论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汉代张仲景,何任等编.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08。

[3]清王昂,鲍玉琴、杨德利编注.医方集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4]明,张介斌,李继明编.景岳全集上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

2024欧洲杯 酷24体育 kaiyun下载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云开·全站appkaiyun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