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欧洲杯

甲午战争的前奏:美国支持日本侵占台湾,沈葆桢如何驱日保台?

2024-06-14 浏览:

作者|冷眼作者团队-暴雪

字数:7064,阅读时间:约18分钟

图片

编者按:台湾岛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末清初郑成功、施琅征讨台湾,为实现国家统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日本是如何一步步从清廷手中夺取台湾岛的呢?本文将以晚清名臣沈葆桢为视角,结合国际形势和晚清海防理念,看沈葆桢在晚清大时代如何抵御日寇的入侵。

近代海防的“基础设施”:船政局

1850年1月3日,时任云贵总督、鸦片战争英雄的林则徐准备告老还乡,在归途中经沅江、湘江到达长沙。

他这么不遗余力,是想见一个人:左宗棠。

左宗棠与林则徐早已“心意相通”,二人相识后,林则徐将自己一生所学的情报交给了左宗棠。由于二人相见是在夜间,所以两人的这次谈话后来被称为“香江夜话”。

▲长沙《湘江夜话》雕塑

在《湘江夜话》中,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或许有人可以抵御东南洋蛮。”可见林则徐不仅把新疆,连海防都托付给了左宗棠。而左宗棠也没有让林则徐失望。

1866年5月,已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向清廷上奏《购置机器及聘请洋工试造轮船计划简报》,不仅要加强海防,还要建立新式海军。清廷已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用“师夷长技,克夷易近”的方针来建设海防就显得更加迫切。清廷不仅同意了,还在6月复函左宗棠所需经费可从福建海关支取。

就在左宗棠开始筹备海防之时,同年八月十七日,同治帝调他为陕甘总督,接替杨跃斌前往西北平定叛乱。

那么由谁来接任呢?原来清廷任命大运河总督吴唐接任闽浙总督。但吴唐是安徽人。身为湘系派系的左宗棠对于清廷任用淮系派系官员肯定是不满的,所以他想在离开福建之前,把海防重任交给一个信得过的人。于是左宗棠把修筑海防的任务交给了福州当地的一个名门望族:原江西巡抚、恩师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

随后,他于同年12月11日向清廷上奏《密报水师政务议文艺局章程》,大体描述了为海防人才兴建一所西式学校:“求是堂文艺局”。而且,这所学校于12月23日动工,也就是左宗棠12月16日启程后的第7天。1867年1月6日开课,6月6日改名为水师学堂。到7月18日沈葆桢正式出任水师政务大臣时,学校已初具规模。

▲央视纪录片《海军学院》截图:马尾周边区域示意图

整个学校分为前校和后校,前校以法语为教学语言,后校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前校学生学习建造船体2024欧洲杯,,后校学生学习驾驶和指挥船只。课程为期5年,最后14个月为实习。到1872年,水师学堂已有学生300余人,邓世昌、林泰曾、刘步蟾、思想家严复、北洋水师工程师詹天佑等都是优秀学生。

除海军学堂外,沈葆桢还创办了马尾造船厂。

▲电视剧《船政风波》截图:沈葆桢剧照

船厂的建造始于1867年初,沈葆桢派人到南洋采购建造船厂所需的材料。整个船厂建在600多亩的土地上,船厂还拥有炼铁、起重等现代化相关设施。雇用中国工匠2600余人,此外还有52名外国工匠。

于是,沈葆桢有了宏大的造船计​​划,在造船初期,他计划建造11艘150马力的轮船,并计划在5年内完工。第一艘150马力轮船于1868年1月18日开工建造,1869年6月10日下水,沈葆桢还亲自主持下水仪式,将其命名为“万年青”。

▲央视纪录片《海军学院》截图:外语教材

1871年6月18日,“安澜”号竣工下水,此船成为近代第一艘国产仿制蒸汽机动力轮船。到1874年,马尾造船厂实际建造的轮船有16艘,包括250马力巡洋舰1艘、80马力炮艇2艘、80马力通讯炮艇3艘、150马力运输船10艘。

此时,马尾造船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造船厂。

此外,沈葆桢还曾派留学生到欧洲学习海军军事,一直想建造国产铁甲舰。这类海军“基建工程”的奠基者,无疑是以左宗棠、沈葆桢为代表的懂得“制海权”的现代人。但此时,日本入侵台湾。

晚明至1874年的台湾局势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但日本自古以来也对台湾抱有觊觎之心,尤其是明朝中叶倭寇被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剿灭,虽然后来明廷派陈棣、俞子高(俞大猷后裔)等人镇守海疆佩里率舰队抵达日本,但仍然有小股倭寇常年盘踞台湾海峡。

例如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kaiyun下载app下载安装手机版,,倭寇多次侵入闽台海上边界,其间名将沈有容负责镇守海上边界,在他的率领下,明军于万历三十年十二月平息了这波倭寇暴动。

然而,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德川幕府却给长崎(台湾江户时代称为高砂)倭寇村山等人颁发了“高砂渡口红印证”,这等于直接命令他们进攻台湾,幸好沈有容再次打败了这伙倭寇。

近代以来,想要涉足台湾的,并非只有日本。因为英国和美国,都将进一步扩张殖民地的野心瞄准了台湾。例如,1840年6月至1842年3月,在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船曾五次进入台湾海域。但都被当时的台湾镇守将军达洪阿和军备道耀英率领的台湾军民和台湾海军击退。与大陆惨败相比,台湾守军表现出了极其勇敢的一面。

美国对台湾的调查始于1854年,当时的著名海军大将佩里(日本德川幕府的创始人)率领舰队在基隆进行了多方位的调查,回国后向美国政府建议占领台湾港口,以控制东南亚海上贸易路线。

1867年3月,美国以“罗浮事件”为借口,发动武装入侵:海军少将贝尔率领两艘战舰和180名士兵在台湾南部海域的龟兹鲁登陆。台湾当地山地部落奋起抵抗,击退了美军。此后,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美国驻厦门领事李贤德等人就此事向清廷提出交涉。他们的阴谋虽然没有得逞,但他们对台湾的野心也显而易见。

但清政府还是签订了“开放”台湾的不平等条约:1868年11月25日,清政府驻台官员查获英国商人走私的樟脑,英国舰队炮轰台南安平,清政府不得不与英国签订《樟脑条约》,英国控制了台湾出口的茶叶、糖、樟脑等“贸易”。

但与英美相比,日本对台湾的野心远远超出了控制“贸易”的范畴。

▲央视纪录片《闯台湾》截图:击退英国军舰的二沙湾炮台

1871年6月,日本政府派伊达宗茂作为代表与清廷谈判,希望清廷效仿欧美,将日本列为贸易最惠国。遭到拒绝后,双方于当年9月13日签订了十八条的《中日修好条约》和三十三条的《中日通商章程》。明治政府见日本在清朝没有享受到大国待遇后,于1872年再次派柳原前光前来谈判,结果再次遭到拒绝。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1868年才开始明治维新,当时的国力还不足以向清朝叫板,即便如此,明治政府依然敢于提出无理要求,可见其野心确实不小。

而且1871年11月的琉球贡船事件也给日本提供了借口:琉球贡船上69人遇难,漂流至台湾岛最南端东侧的八窑湾,由于语言不通,54人被居住在附近的牡丹社原住民杀死,12人逃脱,这12人后来被清廷委派的厦门官员送回琉球。

▲ 央视纪录片《闯台湾》截图:八窑湾与牡丹社位置示意图

但明治政府得知此事后,野津信雄、桐野利明等人向西乡隆盛(三人均为萨摩人)建议“攻台”。西乡隆盛同意了。于是1872年9月23日,福岛种臣在会见美国驻日公使德隆时,表达了希望美国支持的想法。美国态度不仅支持,德隆甚至还联系了前美国驻厦门领事李贤德佩里率舰队抵达日本,出卖了大量有关台湾的情报。(可见,美日两国对台湾的意图自古以来就是一致的)

日本为了在出兵前取得国际“正义”的支持,采取了“先礼后武”的做法,派出外交使团进行谈判:

1873年6月21日,明治政府派柳原前光到清朝,质问琉球水手在台湾被杀一事。其实,琉球当时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日本坚持称其为藩属国。总理衙门大臣毛长熙、董勋给出的解释是,“蛮夷”杀害了琉球人。而“蛮夷”不受国王统治。这个解释给了柳原前光说“蛮夷”就是“蛮夷”的借口。

在做好充分的军事和外交准备后,日本于1874年悍然发动了侵台战争。

日本侵略台湾与清政府的反应

1874年4月4日,明治天皇下令设立“台湾总督府”,任命西乡常通(西乡隆盛堂兄)为“台湾总督”,原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三迪任“顾问”。“日进”、“云阳”、“孟春”、“筑波”等战舰及13艘运输船,共3600人,组成“台湾原住民征战队”,正式拉开近代侵台序幕。

此举已引起列强的反对,明治政府也下令西乡从盾信出征,但西乡却“推翻上级”,于5月2日“擅自”从长崎出征,并于5月7日在台湾南部海域的社寮湾(现屏东县东城镇社寮村)登陆。

5月11日,日军先派军官赤松教义到牡丹社“谈判”,要求交出“凶手”,遭到拒绝。经过几天的地形勘察,5月22日凌晨6点,日军在佐久间佐摩太率领下,率领150人,向四冲溪、石门(牡丹社入口)等地发动进攻。当日战斗中,牡丹社首领阿鲁古父子被击毙。

▲央视纪录片《闯台湾》截图:石门古战场

6月1日,日军休整后,分三路出动1300兵力继续进攻。中路由西乡常通亲自率领,从营区沿四冲江出发,迎面进攻牡丹村;右路由海军大将赤松典义率领,从营区沿宝里江前进,经竹社进攻高石佛村;左路由陆军少将谷贯城率领,6月2日早晨从营区出发,沿凤冈江前进,绕道牡丹村背面发动攻击。

日军随后借助现代武器的优势,沿途烧杀抢掠,6月5日攻占牡丹社后,展开大屠杀。但台湾当地原住民军民在牡丹社、高士复社残部首领的带领下,进行了顽强抵抗,最终因实力悬殊,被现代日军击溃,多次抵抗失败后,退入深山老林。

6月3日,日军在社寮湾恒春码头旁龟山设立“台湾总督署”,并在此登陆,修建桥梁、道路、医院,准备长期驻守。

▲电视剧《船政风波》剧照:日军行经恒春码头

清政府最初对日本入侵一无所知,直到4月18日英国使节才到总理衙门询问战况,后来法国税务司和西班牙使节也来到总理衙门询问,清政府才知道日军已经开始进攻台湾。

五月十四日,同治帝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总管台湾等地海防,并处理外交事务。六月十四日,沈葆桢等在马尾天后宫举行海祭大典,随后与福建布政使潘宣、台湾道长夏先伦、船政监察使日一格等一同乘“安澜”、“伏波”、“飞云”号军舰赴台。

由此,中国近代海军首次反侵略作战开始了。

沈葆桢的“驱日保台”

6月17日,沈葆桢等人抵达安平。6月22日,沈葆桢派出第一批谈判代表:福建巡抚潘宣、台湾巡抚夏先伦与日军谈判。但西乡津通坚称台湾是“外来”之地,主权不属于清朝。双方谈判失败后,两军进入对峙阶段。

于是,沈葆桢只好向李鸿章“求援”(沈葆桢与李鸿章同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兼翰林院编修,太平天国运动后,二人曾一起在曾国藩朝廷中任职,因此私交甚笃)。李鸿章遂调驻徐州的淮军唐定奎的精锐武夷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大炮二十门,火药四万斤,随沈葆桢赴台参战。

▲电视剧《船政风波》截图:唐定奎剧照

于是,沈葆桢派出永宝号、晨航号、大雅号三艘运输船,运送部队、装载军需品;策海号、扬武号、飞云号、伏波号、安澜号、振威号、景远号等七艘船驻守澎湖;复兴号驻守台北;万年青号驻守厦门;吉安号在福建、上海传递消息。可见,如果没有船政局制造的船只,这些人员、武器装备绝对不可能迅速运抵台湾。

如果从双方海军实力来看,清军完全获胜。我们先可以从以下几艘舰船来估算1874年清朝和日本海军的海军实力:

1874年双方发生冲突时,清朝和日本的近代海军都处于“启蒙”时代。但从数量上看,清朝海军肯定强于日本。当时清朝共有21艘自制船只,其中马尾造船厂建造15艘,江南造船厂建造6艘,此外还从英国、法国、日本购买了11艘。

日本海军此时只有19艘军舰,其中虽然包括两艘准铁甲舰:“东”号和“龙骧”号,但这两艘铁甲舰的船体还是木制的,船体上装有铁板,这样的准铁甲舰其实还不如真正的铁甲舰,而且这两艘准铁甲舰还在维修中,无法投入战场。

再加上没有日本本土的补给,清朝海军完全有能力掌握制海权。

▲央视纪录片《海军学院》截图:万年青老照片

除了海路路线外,造船师日一格和学生严复为清军绘制的优秀地图,也为军队在台湾的部署提供了便利。此外,为了补充机动兵力,沈葆桢还命令夏先伦等人组织民兵训练。到9月,清军在台湾驻扎的兵力已超过1万人。另一方面,日军不仅在夏季没有季风的情况下失去了海上补给,在台南炎热的夏季气候下,也遭受了严重的非战斗伤亡。

但就在沈葆桢准备发动总攻的时候,清政府居然开始与日本进行谈判。

日本在谈判桌上真正的筹码:英国和美国

因为清朝当时还未从太平天国与捻军的战争中恢复过来,加之左宗棠正在镇压西北新疆阿古柏叛乱,藩属国越南又遭法国入侵,整顿西南军务刻不容缓。不仅如此,同治皇帝欲修葺圆明园,又遭到恭亲王等人的反对,朝野人心惶惶,党争不断。因此,清廷比日本还要急于结束战争。

此时,明治政府派大久保利通于8月进京与总理衙门谈判解决台湾问题,于是双方于9月11日开始谈判,最终清廷统治阶级只能“以金钱买和平”。

10月31日,双方在英国公使斡旋下达成《北京条约》:日本撤军台湾,清政府赔偿在台难民死难者银10万两,清政府留银40万两作为日军在台各项建设费用。随后,日军于1874年12月20日撤出台湾。

面对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晚清中国确实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尤其是海防薄弱,给了日本鬼子可乘之机;但日本实际上不仅在战前得到了美国的“指导”,在谈判过程中也得到了英美两国的支持。

因为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老大”,十分在意与清朝,尤其是台湾的“贸易”,如果战争拖下去,英国在台湾的“贸易”将受到极大影响,因此英国使节积极加入两国的“调停”之中。

这一情况也被大久保利通巧妙地利用了。

大久保利通到北京后,从9月14日至10月10日,与清政府展开谈判。其间,英国公使威妥玛和美国驻天津副领事多次主动找到大久保利通,提出可以帮助日本“调停”。虽然清日双方此时都不肯让步,使谈判陷入僵局。但英美两国的这种举动,却引起了大久保利通的注意。在初步谈判无果后,他向两国“求助”:如果清政府愿意赔偿,日本就可以撤军。

▲英国驻清公使威妥玛爵士

就这样,为了让英国在台湾榨取更多的既得利益,威妥玛开始频繁与总理衙门联系。

10月24日,双方恢复谈判。但大久保利通竟然索要500万两白银。在再次遭到清方拒绝后,大久保利通不得不再次“帮助”威妥玛。威妥玛眼看战争有结束的机会,便向清方施压,要求清方尽快结束谈判。最终,清廷不愿得罪英美,又急于结束战争,不得不向日本方面妥协。

而弱小的日​​本凭借着这一特殊的“国际形势”,不仅获得了体面的撤退,还获得了50万两白银的赔款。

那么,未来台湾海防该如何建设?

1874年以后的台湾海防

1874年沈葆桢保卫台湾,是明万历朝鲜战争后,中国坚决保卫国家、维护国家主权不受日本侵略的又一事例,也是近代中国海军首次以军事手段从海上与敌人作战,虽然未能遏制日本的野心,但迫使日本撤军台湾却是不争的事实。

▲电视剧《船政风波》截图:沈葆桢与台湾军民合影剧照

台湾在海防中的地位日益受到清廷的重视。此后五年间,沈葆桢(1879年沈葆桢病逝)为建设台湾海防付出了巨大努力。他的具体海防措施涉及行政、军事、经济等,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台湾地理位置孤立于海外,英国占领印度、法国占领越南,台湾的得失更关乎万里海域的安全。因此沈葆桢在奏折中提到佩里率舰队抵达日本,台湾海防必须与福建、台海连为一体,决不能分而治之。因此福建巡抚夏秋在福州,冬春在台湾。此外,在台湾新设一府四县(即台北府辖下的淡水、新竹、宜兰和台南府辖下的恒春县),也为日后台湾单省设省提供了宝贵经验。

军事方面,近代军事建设加强,最典型为炮台建设,如台南安平二鲲神炮台,于1874年10月动工,两年后于1876年9月竣工(为水师学堂为保卫台南城所设计之台湾第一座西式炮台),以及南部凤山县的东港炮台、南平炮台,北部的基隆炮台、虎尾炮台,澎湖的妈祖庙炮台等。

下图二鲲神堡上的“万古金城”四个大字,是沈葆桢亲笔所书。此外,在军队方面,沈葆桢废除了三年轮换一次的“班​​兵”,代之以“营”兵。新式“营”兵日夜训练,并配备了大量现代化火枪。

▲ 央视纪录片《闯台湾》截图:二昆深炮台遗址(现地址:台南市安平区南藏16号)

在经济方面,沈葆桢还打破了自康熙以来对海外人口流动的严格限制,充足的人口涌入不仅提高了台湾当地的农业产量,还使得台湾基隆煤矿得以开发,之后台湾甚至发展出了近代炼铁业,这些举措都为台湾海防建设提供了便利。

结语:沈葆桢视域下的晚清闽台

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这样的地理条件,不仅让当地能够获得木材,也让当地人从小就精通航海,因此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重要的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福建就常年处于抗日战争的前线,这让福建人对倭寇恨之入骨。因此,土生土长的福州人沈葆桢,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为了防止日本人的入侵,还辛勤地建台。

在沈葆桢的建设下,台湾不仅加强了海防,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开启了近代化。从这样的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晚清这个伟大的时代,既有清醒的人,也有努力自强的人。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航拍台湾》截图

参考:

文学:

同治中兴时期的福建船舶工业:从左宗棠到沈葆桢

论沈葆桢的海洋战略思想与实践

沈葆桢出任海军总理事迹述略

沈葆桢和福州造船厂

日本首次侵台与博鳌镇神来台

铁锚固海疆--沈葆桢的海防思想与保卫台湾的举措

对中国海军甲午海巡台湾的评论

论沈葆桢的抗日保台斗争策略

图书:

福州镇台名将沈有容

《中国古代海军史》晚清海军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海战

“南方的晚清”——美日入侵台湾

记录:

海军学院

《穿越台湾》

2024欧洲杯 酷24体育 kaiyun下载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云开·全站appkaiyun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