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欧洲杯

学术造假七宗“最”

2024-05-17 浏览:

社科院梳理了国内媒体公开报道的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 被公开点名的人包括普通大学教师,也包括知名大学的系主任、院长、副校长甚至校长。 64起案件解锁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多种姿态。 其中“最”的7起案件,既令人震惊又哭笑不得。

最黑色幽默的学术不端行为:

一名本科生伪造博士学位证书成为博士后,毕业后又成为教授。

龚伟是西北大学本科毕业生。 有一天,他有了一个主意。 他改名“龚建国”,拿着伪造的复旦大学博士文凭,到重庆、成都两所大学做博士后工作。 出站后,被四川工学院聘为教授。

有媒体报道称,“为了让‘龚建国’安心工作、早日出成绩,四川工程学院除了按照教授标准支付工资外,还为他提供了180平米的办公场地。此外,“龚建国”还创办并编辑了一份英文期刊,体面地开始了教授生涯。

没想到半年后,“龚建国教授”与助手发生了矛盾。 助理对自己的待遇不满意,向学院举报“龚建国”伪造了自己的毕业证书,学院立即向警方报案。 随后,警方以涉嫌伪造、私刻印章罪对“龚建国”刑事拘留。

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假博士“龚建国”却成功成为两所大学的博士后,并成为当年自贡市引进的六名博士生中唯一拥有双“才”的人。博士后”经历。 》,享受着四川工学院教授的待遇,这波操作着实让人震惊,堪称史上最黑色幽默的学术不端行为,但不知道这学术不端行为的背后是谁在为难?如果宫教授和他的助手没有发生过矛盾,他的诈骗之路会走多远?

最毫无根据的学术不端行为:

两篇硕士论文相似,但导师是同一人

社科院2018年版《反腐倡廉蓝皮书》还点名东北师范大学2006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毕业生张利明涉嫌抄袭马大论文。 2005年同校同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有媒体指出,两篇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和正文内容高度相似,甚至一些笔误完全一样。 其中,两篇论文的英文摘要几乎一字不差,英文关键词也完全一样,只是顺序不同。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两位论文作者攻读同一专业,并受同一人指导。 只是不知道导师是如何在论文的“原件声明”上署上自己的名字的,或者仔细想想恐怕:导师从来没有仔细阅读过学生的毕业论文。

但转念一想,两篇论文是一样的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是同一个导师写的,也没什么问题。 这可以证明这两个学生确实是同一个导师教的。 这种学术不端行为确实是最轻率的学术不端行为。 。

最国际化的学术不端行为:

名字拼音相同,英文结果“共享”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卢军利用三个不同卢军名字的中文拼音与英文名字的相似度,对他们的学术成就、学历和工作经历进行了剪切、粘贴和美化。 就这样,陆军豪华的学术履历,结合了陆军在耶鲁大学的七篇顶级学术期刊论文、陆军在多伦多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以及陆军在美国默克公司的工作经历,为陆军赢得了“ “青年***”评选资格。

当时,卢军39岁。 他可谓“羽扇丝巾,头发雄伟英姿”,但谈笑间,他的“枪桨化为灰烬”,最终被方舟子因冒牌而解雇。 在学术不端案件中,卢教授的行为堪称最具国际性的学术不端行为。

最猖獗的学术不端行为:

汉信一号是在“农民工”的帮助下建成的,骗走了数亿资金。

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汉芯一号”正式发布时的盛况:“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亲自主持酷24体育,,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上海市副市长市科委、市教委主要负责人出席。

发布会上,由王阳元、邹世昌、徐居彦、“863工程”集成电路课题组组长严晓浪等知名院士组成的评审专家组做出了一致评价:上海“汉芯” “一号”及其相关设计和应用开发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芯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但后来故事发生了逆转。 这款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芯片”2024欧洲杯,,其实是“水货”。 事件的始作俑者是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的陈进。 买了一块摩托罗拉芯片,雇人把logo打磨掉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上面刻上“汉芯一号”几个字,就成了欺骗科技部评审专家的自主研发高科技产品和中国科学院。

陈进凭借着自己炮制的“汉芯”系列产品,获得了数亿的科研经费和无数的学术称号,将原本应该给国人带来骄傲的“汉芯一号”变成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重大科研造假事件。 这波欺骗民族感情的学术不端行为堪称史上最猖獗的学术不端行为。

最令人沮丧的学术不端行为:

31岁“娃娃博士生导师”涉嫌抄袭,断送美好前程

青年长江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原副院长张宏,31岁成为博士生导师,被誉为“博士生导师宝宝”。 博士这个年龄段的导师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是稀缺。

遗憾的是,《全球法律评论》编委会于2017年1月6日发表《期刊声明》称,经举报核实,张宏署名的《关于19世纪德国个人权利理论的争论》的文章被涉嫌抄袭德国学者克劳斯·马丁的相关著作。 至此,“宝贝博士生导师”已蒙上阴影。

社科院2018年版《反腐倡廉蓝皮书》评论称,“如此优秀的青年学者,如果不是极度浮躁,怎么会做出如此不理智的事情,甚至毁掉自己的前程呢?” 因此,堪称最尴尬的学术不端行为。

最“勤奋”的学术不端行为:

两年内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0篇

井冈山大学钟华、刘涛犯有“伪造、篡改数据”、“盗用他人学术成果”、“在未参与创作的情况下署名他人学术成果”、“未经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签名”等学术不端行为。他们的许可”结果,他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发表了70篇论文,后来被发现并被撤回。

当然,也有媒体指出,井冈山大学的两位老师并不是最勤奋的。 2004年至2009年五年间,黑龙江大学教授在该刊上发表论文279篇。 经记者调查,“论文作者并无造假,之所以写出这么多论文,是因为团队早工作、晚工作,培育了很多晶体,分析及时,投稿时熟能生巧”文件。” (这里请不要误会,作者不是在质疑一个勤奋实验、认真写作的教授)。

迄今为止,造假70篇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案件可谓最“勤勉”的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级别:

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和他的“莱布尼茨奖”

社科院2018年版《反腐倡廉蓝皮书》指出,一些学者有意无意地操纵学术简历以增加身价。 如果不严重,往往很容易被忽视或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隐形学术不端行为。 该案系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简历造假案。

《蓝皮书》没有指出杨玉良简历为何被造假,但在知名学术批评网站“新语丝”上,《杨玉良问题专辑》却引起了长期轰动。 其中,杨玉良最大的疑点是他获得了德国1988年莱布尼茨奖,这是德国科学最高奖项。

有关文章指出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杨本人并没有出示相关获奖证书,而是一些官方文件,如《上海地方志》(杨浦章,1995年)、《上海地方志》(青年章,2002年),以及一些专门为介绍复旦大学学术成就专门编着的《复旦大学教授名录》(1992年)介绍了杨玉良荣获“莱布尼茨奖”的消息。 但后来,该奖项组委会居然向全世界公开了历届获奖者名单。 “1988年的获奖名单中,即使用高倍电子显微镜,也找不到杨玉良三个字。”

有媒体还指出,杨也做出了许多学术贡献,但伪造一份获得国际奖项的简历并公开被收录在期刊的情节令人瞠目结舌。 我们仍然不知道这位前校长是否获得了“莱布尼奖”。 如果真的没有“西贝尔奖”,那就是最高级别的学术不端行为。

总结

社科院2018年版《反腐倡廉蓝皮书》揭露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多方面,并对64个典型案例中的7个“最”进行了反思,或有助于有效遏制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构建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环境有帮助。

注:本文案件线索来自社科院2018年版《反腐倡廉蓝皮书》“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与治理路径”章节科学。 部分案例参考相关媒体报道整理。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际东西方论坛”2020年6月14日)

2024欧洲杯 酷24体育 kaiyun下载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云开·全站appkaiyun官网